个人所得税显示入职陌生企业怎么办?解决方法有哪些?
个人所得税被入职陌生企业怎么办?被入职解决方法介绍
在信息化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面临诸多挑战,近年来,“被入职陌生企业”的事件频发,许多人在查询个人所得税记录或办理贷款时,突然发现自己名下有多家陌生企业的任职记录,这不仅可能导致税务异常,还可能影响个人征信,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本文将详细介绍“被入职陌生企业”的成因、危害及具体解决方法,帮助您有效应对此类问题。

为何会出现“被入职陌生企业”的情况?
“被入职陌生企业”通常指个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他人利用身份信息注册为企业法人、股东或员工,导致税务系统中出现虚假的任职记录,其常见原因包括:
-
个人信息泄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日益增加,随意填写问卷调查、点击不明链接、使用公共Wi-Fi登录账号等行为,都可能导致身份证号、手机号等敏感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 -
不法分子冒用身份
部分不法分子为逃避税务、社保缴纳义务或进行洗钱、虚开发票等违法活动,会盗用他人身份信息注册企业,并伪造劳动合同、工资记录等材料,使其看起来像“真实入职”。 -
中介机构违规操作
个别代办注册公司、代理记账的中介机构为谋取利益,会在未经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利用其身份信息注册“空壳公司”,甚至将其列为“挂名员工”以降低企业税负。
“被入职陌生企业”可能带来的风险
若不及时处理,被入职陌生企业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
- 税务风险:若该企业存在欠税、偷税漏税行为,个人可能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关联方”,需承担连带责任,甚至影响个人纳税信用。
- 征信受损:若企业涉及债务***或违法经营,个人作为法人或股东可能被列入失信名单,导致无法贷款、乘坐飞机高铁,甚至影响子女教育。
- 法律***:若企业从事非法活动(如虚开发票),个人可能因“挂名法人”身份被卷入刑事案件,面临法律追责。
- 就业受限:部分城市对“企业法人”或“股东”有任职限制,被入职可能导致个人无法入职正规企业或考取公职。
发现被入职后,如何快速解决?
一旦发现个人所得税记录中出现陌生企业任职信息,需立即采取行动,以下是具体解决步骤:

(一)第一步:核实信息,确认“被入职”事实
-
查询个人所得税APP
登录“个人所得税”APP,在“收入纳税明细”中查看任职受雇单位信息,若发现陌生企业,记录其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企业名称等关键信息。 -
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
访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www.gsxt.gov.cn),输入企业名称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核实企业是否真实存在、经营状态是否正常,以及自己是否被登记为法人、股东或员工。 -
联系企业所在地的市场监管部门
若企业信息显示异常,可拨打12315或前往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要求查询企业登记档案,确认自己是否为“被注册”或“被入职”。
(二)第二步:收集证据,固定***材料
在确认“被入职”后,需尽快收集以下证据,为后续***做准备:
- 身份证明材料:身份证正反面复印件、户口本等。
- 非任职证明:若自己当前有正规工作,可提供劳动合同、工资流水、社保缴纳记录等,证明与陌生企业无劳动关系。
- 企业登记材料:通过市场监管部门调取的企业注册登记信息(若自己被列为法人或股东,可要求获取加盖公章的档案复印件)。
- 沟通记录:若曾尝试联系企业或中介机构解决,保留通话记录、聊天记录、邮件等。
(三)第三步:分情况采取解决措施
根据“被入职”的具体情况(如是否为法人/股东、是否实际任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
若被登记为企业“员工”(无实际任职)
-
步骤1:向税务机关申诉
登录“个人所得税”APP,在“任职受雇信息”中找到陌生企业,点击“申诉”,选择“从未任职”并提交相关证据(如非任职证明、当前工作单位的劳动合同等),税务机关审核通过后,将删除该任职记录。
-
步骤2:向企业所在地的税务局举报
若申诉未果或企业拒不配合,可携带证据材料前往企业主管税务机关,提交《个人所得税任职信息申诉表》,要求税务机关介入调查并更正信息。
若被登记为企业“法人”或“股东”(无实际经营)
-
步骤1:与企业协商注销登记
若企业为“空壳公司”,可尝试联系企业负责人或注册中介,协商办理法人、股东变更或企业注销,若对方拒绝,需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
步骤2: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请撤销登记
根据《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因欺诈、胁迫等手段导致错误登记的,当事人可向登记机关申请撤销登记,需提交撤销登记申请书、身份证明及“被冒用”的证据材料。 -
步骤3:提起行政诉讼
若市场监管部门不予撤销,可向人民***提起行政诉讼,要求确认登记行为无效并撤销相关信息。
(四)第四步:后续风险防范与信用修复
-
定期查询个人征信及税务信息
建议每年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个人所得税APP”等平台查询个人信用记录及纳税明细,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 妥善保管身份证、银行卡等证件,不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 不在不明网站或APP填写身份证号、手机号等敏感信息;
- 快递单、车票等含个人信息的物品需撕毁或涂抹后再丢弃。
-
信用修复
若因“被入职”导致征信受损,需先解决企业登记问题,然后向征信中心提交异议申请,要求更正不良记录。
预防“被入职”的注意事项
“被入职”的根源在于个人信息泄露,因此日常需做好以下防护:
- 谨慎授权:不轻易点击短信、邮件中的不明链接,不随意授权APP获取通讯录、身份证等权限;
- 选择正规中介:如需注册公司、代理记账,选择有资质、信誉良好的机构,并签订书面协议,明确双方责任;
- 定期检查企业信息: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天眼查”“企查查”等工具,定期查询自己名下的企业登记情况。
“被入职陌生企业”不仅可能引发税务、征信风险,甚至可能导致法律***,一旦发现问题,需保持冷静,通过“核实信息—收集证据—分类处理—后续防范”的步骤,及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从源头上降低风险,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如遇复杂情况,建议咨询专业律师或税务师,寻求法律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由环云手机汇 - 聚焦全球新机与行业动态!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ICP备2021017634号-5
冀公网安备130628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