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额宝收益持续下跌,钱放里面越来越不值钱怎么办?
余额宝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之一,自2013年推出以来凭借其高流动性、低门槛和相对稳健的收益特点,成为许多用户管理闲钱的首选工具,然而近年来,用户普遍感受到余额宝的收益持续走低,七日年化收益率从早期的4%以上降至如今的2%左右,甚至多次跌破2%关口,这种“收益缩水”现象引发广泛关注,其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宏观经济环境:市场利率整体下行
余额宝的收益本质上是其对接的货币基金投资组合的收益率,而货币基金主要投资于银行存款、国债、央行票据等低风险短期金融工具,这些资产的收益率与市场利率水平密切相关,近年来,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央行多次实施降准、降息等货币政策,引导市场利率下行,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2014年的2.75%降至目前的1.5%,银行间同业存款利率、国债收益率等也同步走低,作为货币基金主要配置资产的银行协议存款利率随之下降,直接导致余额宝的收益空间被压缩。
货币基金规模扩张:收益“稀释效应”
余额宝对接的多只货币基金(如天弘余额宝货币基金)规模曾一度突破1.4万亿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规模的快速扩张虽然增强了基金的市场议价能力,但也带来了“收益稀释效应”,基金规模越大,可投资的高收益资产相对有限,资金不得不配置更多利率较低的银行存款;大额资金在协议存款谈判中虽能获得一定利率优惠,但整体仍难抵补市场利率下行的趋势,监管要求货币基金投资于同一商业银行的银行存款不得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10%,这也限制了高收益资产的配置比例。

监管政策调整:风险防控与收益平衡
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针对货币基金出台了一系列新规,旨在防范流动性风险和“影子银行”风险。《公开募集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要求货币基金投资于流动性受限资产的比例不得超过10%,对投资组合的剩余期限进行严格限制,并禁止“规模优先”的冲时点行为,这些措施虽然提升了货币基金的稳健性,但也限制了基金通过拉长投资久期或配置低流动性资产来增收益的空间,新规要求货币基金采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并计提风险准备金,进一步压缩了实际可分配收益。
市场竞争加剧:互联网理财“内卷”
随着理财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用户可选择的投资渠道日益丰富,银行T+0理财、债券基金、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等产品分流了部分原本配置在余额宝的资金,为留住用户,部分平台通过补贴等方式提高短期收益率,但长期仍需依赖底层资产收益支撑,这种“内卷化”竞争虽短期可能影响货币基金的规模增长,但长期来看,市场利率仍是决定收益的核心因素,余额宝的收益下行趋势与行业整体表现一致。
用户感知偏差:七日年化收益的波动性
余额宝展示的“七日年化收益率”是过去7天的平均收益水平,而非实际承诺的收益,货币基金的每日收益会根据市场利率波动而变化,例如季末、年末等时点,银行资金需求增加,可能推高短期利率,余额宝收益会阶段性反弹;而在资金宽松时期,收益则可能继续探底,用户往往关注短期收益波动,容易忽略长期下行的整体趋势,从而形成“收益越来越少”的直观感受。
余额宝收益与市场利率关联性示例(2018-2023年)
| 年份 | 余额宝七日年化收益率均值(%) | 1年期银行存款利率(%) | 央行1年期MLF利率(%) |
|---|---|---|---|
| 2018年 | 65 | 75 | 30 |
| 2019年 | 42 | 50 | 15 |
| 2020年 | 01 | 50 | 95 |
| 2021年 | 20 | 50 | 95 |
| 2022年 | 85 | 50 | 75 |
| 2023年 | 90 | 50 | 50 |
数据来源:Wind资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数据,仅供参考
理性看待收益变化
余额宝收益的持续下跌,本质上是宏观经济、监管政策、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平台的问题,对于用户而言,在追求稳健理财的同时,也应认识到“收益与风险匹配”的基本原则,若希望获得更高收益,可适当配置债券基金、银行理财等中低风险产品,但需注意流动性风险和波动风险,在当前利率下行周期,合理规划资产配置、分散投资,才是应对收益缩水的有效方式。

版权声明:本文由环云手机汇 - 聚焦全球新机与行业动态!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ICP备2021017634号-5
冀公网安备130628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