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到期后ofo骑行无法获得蚂蚁森林能量怎么办?
合作到期,骑行ofo将无法获得蚂蚁森林能量
不少用户发现,共享单车品牌ofo与支付宝蚂蚁森林的合作已正式到期,这意味着,未来用户通过骑行ofo将无法再获取蚂蚁森林的绿色能量,这一变化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作为互联网时代两大标志性产品的联动,ofo与蚂蚁森林的合作曾一度被视为“绿色出行+公益激励”的典范,而此次合作终止不仅影响了用户的日常习惯,也折射出共享经济与公益模式在当前环境下的新挑战。

合作背景:从“骑行换能量”到绿色出行倡导
ofo与蚂蚁森林的合作始于2017年左右,彼时共享经济正处于爆发期,蚂蚁森林作为支付宝推出的公益项目,旨在通过用户日常的低碳行为(如步行、在线缴费、共享单车骑行等)积累“绿色能量”,用户可凭能量在荒漠地区种植真实树木,ofo作为国内共享单车的头部品牌之一,与蚂蚁森林达成合作后,用户每次骑行ofo小黄车即可获得一定量的蚂蚁森林能量,这一机制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户,既提升了ofo的活跃度,也增强了蚂蚁森林的公益属性。
据公开数据,合作期间,ofo累计为蚂蚁森林贡献了数亿骑行次数,带动了超千万用户参与绿色出行,这种“商业+公益”的模式一度被行业视为创新典范,也成为许多用户选择ofo的重要原因之一。
合作到期:用户权益受影响,官方回应引争议
随着合作到期,支付宝蚂蚁森林目前已下线ofo相关的能量获取入口,用户尝试通过骑行ofo获取能量时,系统提示“该暂不支持获取蚂蚁森林能量”,这一变化让部分用户感到意外,尤其是长期依赖骑行ofo积攒能量的忠实用户,纷纷表示“失去了攒能量的动力”“考虑减少使用ofo”。

针对此事,ofo官方尚未发布详细说明,但有内部人士透露,合作终止主要与“商业模式调整”和“合作协议到期”有关,而蚂蚁森林方面则表示,会持续优化能量获取渠道,未来可能引入更多符合绿色出行标准的合作伙伴,这一解释并未完全打消用户的疑虑,部分用户认为,ofo近年来因经营问题导致服务缩水,此次合作到期或与自身运营状况有关。
影响分析:用户、平台与公益模式的三重冲击
用户习惯被迫改变
对于许多用户而言,骑行ofo获取蚂蚁森林能量已成为一种固定习惯,上班族通过骑行上下班攒能量,学生党则利用周末骑行参与公益,合作到期后,用户需要寻找替代方式获取能量,如选择其他共享单车品牌、增加步行距离或参与其他公益活动,这无疑增加了用户的时间成本和决策成本。
ofo用户活跃度或进一步下滑
近年来,ofo因押金难退、车辆减少等问题,市场占有率已大幅下降,此次与蚂蚁森林的合作终止,意味着其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用户引流入口,在共享单车市场竞争激烈(如哈啰、美团单车等品牌仍在蚂蚁森林合作列表中)的背景下,ofo的用户活跃度可能面临进一步挑战。

公益与商业联动的可持续性受考验
ofo与蚂蚁森林的合作曾是“商业赋能公益”的成功案例,但此次终止也反映出公益项目对商业合作伙伴的依赖风险,若合作企业因经营问题退出,不仅影响用户体验,也可能削弱公益项目的影响力,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社会价值,成为公益平台与合作伙伴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行业观察:共享单车与公益的“合”与“分”
共享单车行业自2016年兴起以来,经历了“百车大战”的野蛮生长,如今已进入洗牌期,头部品牌如哈啰、美团单车通过精细化运营和资本支持存活下来,而ofo则因战略失误、资金链断裂等问题逐渐边缘化,在此背景下,共享单车与公益平台的合作也发生了微妙变化:
- 合作门槛提高:公益平台更倾向于选择经营稳定、用户量大的合作伙伴,以保障合作的持续性和影响力。
- 模式多元化:除了骑行换能量,部分平台开始探索“碳积分”“绿色出行券”等新激励方式,增强用户粘性。
- 政策导向加强: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政府鼓励企业通过绿色消费、低碳出行等方式参与环保,共享单车作为绿色出行代表,仍将与公益领域保持紧密联系。
用户建议:替代方案与绿色出行新选择
对于受影响的用户,以下几种方式仍可继续参与蚂蚁森林:
- 切换共享单车品牌:目前哈啰单车、美团单车等品牌仍与蚂蚁森林合作,用户可通过骑行这些车辆获取能量。
- 增加步行与公共交通:步行、地铁、公交等低碳行为同样可兑换蚂蚁森林能量,且更符合绿色出行的本质。
- 线上低碳行为:如在线缴纳水电煤、网络购票、使用支付宝垃圾分类等功能,均可积累能量。
用户也可关注ofo官方动态,若未来双方重启合作,仍可恢复骑行攒能量的模式。
ofo与蚂蚁森林合作的终止,既是一个商业合作周期的结束,也是共享经济与公益模式在当前环境下的一次重新审视,对于用户而言,这或许是一个契机,去探索更多元化的绿色出行方式;对于行业而言,则需思考如何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无论如何,绿色出行的理念不应因合作终止而褪色,期待更多创新模式的出现,让公益与商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共赢。
版权声明:本文由环云手机汇 - 聚焦全球新机与行业动态!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ICP备2021017634号-5
冀公网安备130628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