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mi K40S省电模式怎么开?开启后耗电真的能减少吗?
Redmi K40S开启省电模式教程介绍
在智能手机日常使用中,电池续航往往是用户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Redmi K40S作为一款定位中端市场的性能机型,虽然在硬件配置上表现出色,但面对高负载使用场景,电池消耗速度仍可能超出预期,为此,小米系统内置了多种省电模式,帮助用户在性能与续航之间找到平衡,本文将详细介绍Redmi K40S省电模式的开启方法、功能特点及使用技巧,助您轻松延长设备续航时间。

省电模式概述与适用场景
Redmi K40S搭载的MIUI系统提供了三种省电模式:省电模式、超级省电模式和极致省电模式,分别针对不同使用场景设计:
| 模式类型 | 适用场景 | 续航提升效果 |
|---|---|---|
| 省电模式 | 日常轻度使用,如社交、视频、导航 | 续航提升约15%-20% |
| 超级省电模式 | 中度使用,兼顾部分功能与续航 | 续航提升约30%-40% |
| 极致省电模式 | 应急场景,仅保留基础通话和短信功能 | 续航提升可达50%以上 |
用户可根据当前电量、使用需求及紧急程度灵活选择模式,例如长途出行时开启超级省电模式,而低电量警告时则可切换至极致省电模式。

省电模式的开启方法
Redmi K40S提供了多种便捷的省电模式开启路径,用户可根据操作习惯选择最适合的方式:
通过控制中心快速开启
- 步骤1:从屏幕顶部下滑调出控制中心(全面屏机型需从右上角下滑);
- 步骤2:点击电池图标或电量模块;
- 步骤3: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所需的省电模式(省电/超级省电/极致省电)。
通过设置菜单开启
- 步骤1:进入「设置」>「电池」>「省电模式」;
- 步骤2:选择模式类型,并可根据需求开启「定时开启」功能(例如设定在电量低于20%时自动激活);
- 步骤3:部分模式支持自定义设置(如限制后台应用、降低屏幕亮度等)。
通过语音助手开启
- 唤醒小爱同学(如“小爱同学”或长按电源键),说出指令:“打开超级省电模式”或“开启极致省电模式”,系统将快速执行操作。
各模式功能详解与优化策略
省电模式(基础优化)
- 核心功能:
- 降低CPU最高频率,减少处理器功耗;
- 限制后台应用活动,保留即时通讯、系统服务等核心应用;
- 自动调整屏幕亮度与刷新率(默认锁定60Hz)。
- 适用建议:适合日常通勤、办公等场景,既能延长续航,又不会明显影响流畅度。
超级省电模式(深度优化)
- 核心功能:
- 进一步降低CPU性能,仅保留通话、短信、微信等基础应用;
- 屏幕亮度降至最低,并关闭自动调节;
- 禁用定位、蓝牙、Wi-Fi等非必要功能(可手动开启);
- 背景数据同步仅对白名单应用开放。
- 适用建议:适合外出旅行、会议等需长时间待机的场景,此时续航可延长至1.5-2天。
极致省电模式(应急模式)
- 核心功能:
- 仅保留电话、短信功能,界面切换为简洁黑白主题;
- 所有非系统应用被强制关闭,无法后台运行;
- 网络切换为2G/3G(仅支持通话和短信);
- 屏幕超低亮度显示,禁用触感反馈。
- 适用建议:适用于手机电量极低(如低于5%)且急需联系他人的紧急情况,此时可维持数小时待机。
省电模式的进阶设置与技巧
为充分发挥省电模式的效果,用户可结合以下进阶设置进一步优化续航:

自定义后台应用管理
- 进入「设置」>「电池」>「后台高耗电应用」,将非必要应用(如游戏、视频类)加入限制列表,避免其在后台消耗电量。
开启智能省电
- 在「省电模式」设置中开启「智能省电」选项,系统将根据使用习惯自动调整性能与功耗平衡,无需手动频繁切换模式。
关闭非必要功能
- 省电模式下建议手动关闭以下功能:
- 5G网络(切换至4G);
- 高刷新率(锁定60Hz或60Hz以下);
- Always On Display(常亮显示);
- 系统动画效果(开启「设置」>「更多设置」>「开发者选项」>「窗口动画缩放」并调低数值)。
配合充电使用
- 若需快速恢复电量,可在省电模式下开启「高速充电」(需支持快充协议),同时关闭后台应用以提升充电效率。
常见问题与注意事项
-
省电模式会影响性能吗?
是的,省电模式会通过降低CPU频率、限制后台应用等方式牺牲部分性能,但日常使用(如微信、网页浏览)几乎无感,游戏等高负载场景可能出现轻微卡顿。 -
如何退出省电模式?
可通过控制中心重新点击省电模式图标关闭,或进入「设置」>「电池」手动关闭。 -
超级省电模式能否使用微信?
可以,但仅支持微信的基础聊天功能,语音、视频、朋友圈等高耗能功能将被限制。 -
省电模式对电池寿命有影响吗?
长期使用省电模式不会直接损害电池,但频繁在低电量下使用可能加速电池老化,建议保持电量在20%-80%之间。
版权声明:本文由环云手机汇 - 聚焦全球新机与行业动态!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冀ICP备2021017634号-5
冀公网安备130628020001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