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还是8×3?80后90后家长吵翻了
“3×8还是8×3?”一道小学乘法题,80后90后家长群里吵翻了
“老师,我家孩子写8×3被判错,到底哪里不对?”昨晚十点,杭州某小学一年级家长群弹出一条消息,配图是孩子作业本上鲜红的“×”,短短五分钟,群里冒出两百多条语音,80后家长坚持“结果对就行,8×3和3×8没区别”,90后家长反驳“乘法有顺序,3×8才是标准写法”,双方吵到凌晨,管理员不得不开启“全员禁言”。
这道看似简单的口算题,为何让两代家长炸锅?根源藏在30年教材更迭里。
80后记忆中的“九九表”
“我们小时候背的是‘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谁管谁在前谁在后?”80后家长周凯翻出自己90年代的课本,乘法例题配图是8个盘子各放3个苹果,算式直接写成8×3=24,老师强调“总数一样,顺序无所谓”,结果正确即得分”成了80后根深蒂固的评判标准。
90后经历的“新课标”
200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乘数×被乘数”概念:前一个数字表示“每份数”,后一个表示“份数”,课本配图变成“3行,每行8个圆点”,标准列式必须是3×8,90后家长林潇翻出自己2005年的课本:“老师让我们用手捂住第二个数,读‘3个8’,所以3×8才是正统。”
老师夹在中间的尴尬
“我们按现行教材批卷,8×3只能算‘意义不符’。”一年级数学教研组长刘芸无奈表示,班上46名学生,家长年龄跨度从1982到1995,“每次单元考后都要开‘释疑小课堂’,给家长重新讲一遍‘份数’和‘每份数’。”
更大的战场在短视频平台
3乘8还是8乘3#话题播放量已破3亿,80后博主拍视频演示“8×3=24没错”,90后教师博主立刻出“拆解版”:“3×8表示3个8连加,8×8×8才是8×3,别混淆!”评论区里,“小学白上了”“数学白学了”刷屏,连00后大学生都加入混战:“考研数学里ab=ba,怎么到小学就不行了?”
专家:比顺序更重要的是“数感”
北师大数学教育研究中心李正栓教授提醒家长:“与其争先后,不如让孩子用积木摆一摆:8组3块和3组8块确实一样多,但情境不同,把数学放回生活,比死记顺序更有价值。”
尾声
第二天清晨,杭州那个被禁言的家长群恢复了平静,周凯默默把孩子的作业擦去8×3,改成3×8;林潇则把自家娃的积木倒在地上,一起摆起了“3行8列”的方阵,两代人隔着一块小小的橡皮和一堆彩色积木,终于达成和解——答案重要,但怎么理解答案更重要。
版权声明:本文由环云手机汇 - 聚焦全球新机与行业动态!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