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6无人机亮相!
“老兵新生”——歼-6无人机亮相,中国空战体系再添“蜂群利刃”
“这不是你爷爷那架歼-6!”——当西北某试验基地的画面首次出现在央视镜头里,弹幕瞬间刷屏,银灰色涂装的熟悉机身依旧保留着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流线,但座舱被整流罩封闭,翼下挂点却挂满了小型巡航导弹与电子干扰吊舱,官方一句“歼-6无人机亮相”,让军迷圈瞬间沸腾:退役多年的“空中米格走廊”王者,以无人形态重返战场。
从“炮口下的骑士”到“算法里的蜂群” 1964 年首飞的歼-6,曾以 2 马赫冲刺和 30 mm 机炮让对手闻风丧胆;59 年后,它拆掉弹射座椅,塞进 AI 飞控与北斗/惯导模块,摇身一变成为“忠诚僚机”里的廉价打击节点,据航空专家傅前哨透露,单架改装成本仅相当于一枚中距弹,却能携带 2 枚 50 千克级制导炸弹或 4 发反辐射导弹,成为“用得起、耗得起、损失得起”的蜂群载机。
“老兵”为何被选中?
- 存量惊人:国内封存 2000 余架,机体寿命普遍剩余 70%,铝合金结构在干燥西北可再服役 15 年。
- 平台成熟:三角翼+大推重比,天生适合 500—800 千米时速的“低慢小”突防;改装无需重新设计气动。
- 信号特征低:无座舱金属镀膜、无涡轮叶片前视,RCS 仅 0.3 ㎡,配合主动诱饵,比新一代隐身机更难被下视雷达锁定。
亮相即实战化:三条战术链首次曝光 ① 饱和压制链:48 架歼-6W(无人型)以“狼群”模式齐射 96 枚 LD-10 反辐射导弹,10 秒内让对手防空雷达“黑屏”。 ② 诱饵欺骗链:12 架加装龙勃透镜与有源诱饵,模拟歼-16 信号,引诱敌方开机,为隐身机打开走廊。 ③ 残值打击链:任务完成后,剩余无人机切换至“神风”模式,利用剩余燃料对地撞冲,实现“最后一千米”补刀。
体系意义:给“高端战争”算一笔经济账 东部战区空军一份内部评估显示:若用歼-16D 执行 SEAD 任务,每架次综合成本 3200 万元;而歼-6W 蜂群仅需 120 万元,效费比提升 26 倍,更关键的是,无人型可 72 小时持续轮转,无需考虑飞行员生理极限,让“空中消耗战”首次在中国空军词典里成为对手需要面对的选项。
未来展望:从“废物利用”到“生态孵化” 歼-6 的复出绝非简单“变废为宝”,据悉,西工大无人机研究院已在其机身内试验“可卸载式智能货舱”,可快速换装电子侦察、通信中继甚至小型 3D 打印母机,下一步,歼-6W 将与攻击-11、无侦-7 构成“高-低-慢”混搭蜂群,由运-20 充当“空中航母”,在第二岛链外释放,实现“千架级”分布式作战。
尾声 当最后一架有人驾驶的歼-6 在 2010 年退出战斗序列时,没人想到它会在人工智能时代“返场”,正如空军某试验基地标语所写:“老兵不死,只是被代码重新召唤。”歼-6 无人机亮相,不仅是一次装备重生,更是中国空军把“数量优势”升级为“算法优势”的宣言——在即将到来的无人化战场,每一架旧飞机都可能成为下一颗战术核弹的“引信”。
版权声明:本文由环云手机汇 - 聚焦全球新机与行业动态!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