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票比成人票还贵?过时规则该改了
儿童票比成人票还贵?别让“过时规则”继续坑娃
“爸爸,为什么我的票比你的还贵?”北京地铁售票窗口前,7岁的乐乐指着屏幕一脸困惑,父亲张先生低头一看:成人单程票4元,儿童票却显示5元,工作人员解释:“孩子身高1.3米,超过了免票线,就得买全价票,没有儿童优惠。”张先生哑口无言——这条“以身高论票价”的规则,竟让儿童票成了“伪优惠”。
放眼全国,类似场景每天都在上演:高铁、长途大巴、景区、电影院,不少地方仍沿用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身高线——1.2米或1.3米以下免票,以上则按成人票收费,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7岁儿童平均身高已达1.26米,12岁更是突破1.5米,过去“高个子稀罕”的年代早已翻篇,规则却像被按了暂停键,硬生生把“儿童”挡在优惠之外。
更荒诞的是,部分商家把“儿童票”玩成了文字游戏:某主题公园线上售票系统里,成人票平日价299元,儿童票却标价329元,理由是“含专属玩偶”,家长质问,客服回一句“自愿购买”,当优惠变成捆绑销售,儿童票反而成了“割韭菜”利器。
规则滞后的代价,不只是多花几十块钱,它传递出一种冷漠:公共政策没有跟上孩子成长的速度,身高线看似客观,实则粗暴——它把个体差异一刀切,忽略了儿童权益本应享有的普惠性,相比之下,上海迪士尼早在2019年就改用“年龄+身高”双轨制:3—11岁或1.4米以下可购儿童票;广州地铁2022年直接取消身高限制,18岁以下一律五折,事实证明,技术升级与规则更新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是否把“儿童优先”真正写进政策里。
有人说,财政压力大,全面优惠不现实,但数据不会说谎:2023年国内旅游人次48.9亿,其中亲子家庭占比超三成,儿童票优惠带来的客流增量,足以对冲折扣成本,更何况,儿童消费背后往往是“一拖二”“一拖四”的家庭出行,商家让利换来的是更长链条的收益,把儿童票价格定得比成人还高,看似精明,实则把潜在客户拒之门外。
改革不妨从三点入手:
- 统一标准:由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文旅等部门,出台全国统一的“年龄为主、身高为辅”的儿童票价指引,避免各地各行其是。
- 动态调整:建立票价优惠目录,每五年根据儿童体格发育数据修订一次,让规则“长个儿”。
- 监督问责:对借“儿童票”之名变相涨价的商家,市场监管部门应依法处罚,并纳入信用黑名单。
回到地铁窗口,张先生最终掏出手机,给12345热线拍下一张“儿童票5元”的屏幕照片,他不知道投诉能否立竿见影,但他相信:当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再沉默,当“儿童票比成人票贵”成为众矢之的,那些沉睡的条款终将被唤醒。
毕竟,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标尺之一正是它如何对待孩子,别让过时的身高线,成为挡在童年与公平之间的一道铁闸。
版权声明:本文由环云手机汇 - 聚焦全球新机与行业动态!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